他再补充:“再加上我不愿母亲担心,在她面前一直强作坚强,难怪老先生误会了。”
秦老先生叹息连连:“小伙子,小时候有没有听说过孩子把母亲背去丢到老黑山的故事?”
当然听过。王二顺点头。
秦老先生接口道:“说一下我听听。”
王二顺清了清嗓子道:“说的是几十年前,那会儿家里穷啊,粮食的产出也不多,大家天天都是饿肚子。”
“当时也是有一位老太太重病在床,干不了活还需要人照料着。当时家里实在太穷了,揭不开锅,所以儿媳妇就闹啊,要不扔了老太太,要不就带着孩子跟男的离婚。”
这个故事留传太广了,估计秦老先生听的时候,也是“几十年前”,秦老先生这会儿眯着眼,手指头有规律地打着节拍。
王二顺接着讲:
“那男的衡量了半天,最终还是决定放弃重病的母亲。他给母亲准备了几个馒头,两件衣服,便在半下午骗母亲说是去看医生,背着母亲往老北山去了。”
王二顺讲到这里,不由微微一顿,忽地想到自已带母亲见去看医生时,母亲也是一脸的惊慌,一路上抓着自己的手,不愿意分开。
到了王厂的三轮车上之后,又闭上眼睛,一副认命的样子。这个故事的危害,竟然这么大吗?难道当时母亲是在怀疑自己要把她丢弃?
怪不得当时村里那么多的人前来问询。
王二顺只感觉心寒齿冷,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讲,“老年人宜静不宜动”。
秦老先生见王二顺讲不下去,便接着道:“老母亲明知道儿子是要遗弃她,还是兴高采烈地换上新衣,拿着馒头,只是坚持装了一小袋红豆要带上。”
王二顺听了感慨万千,接口道:“是啊。儿子背着母亲往北山赶去,路上感觉母亲骨瘦如柴,骨头胳得自己肩头疼,心酸得不住泪流。但想到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粮食,在老婆和老娘之间不断的权衡,最终还是狠狠心,背着老妈一直往北山去。”
“到了半路上,老母亲遇到岔路口,就抓一把红豆,撒在地上,一直到天麻麻黑的时候,快到北山了,儿子还是见到母亲到岔路口就撒红豆,忍不住开口问道‘妈,你撒那豆在地上,又出不了芽,不是白白浪费了吗?’”
秦老先生忍不住再接口道:
“老母亲回答:‘孩子,撒一点豆,你回去的时候知道哪条是来时的路,不会迷了路啊。’”
秦先生这次不让王二顺接口,随即又说:“儿子听了伏地大哭,痛悔前非,想到母亲已经知道要被自己遗弃,要被自己扔到北山喂狼,还一心为儿子着想,不由感动非常。他痛哭一场之后,还是无法忍心将母亲遗弃,又把母亲背了回来!”
王二顺点头连连:“是啊。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又护花。老话春蚕到死丝方尽,老人真的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。子女哪怕压力再大,也不该遗弃老人啊。”
他跟秦老先生你一言我一语,述说同一个故事。这个故事在老一辈或者乡间流传,秦三先生却没有听过,在旁边听得若有所思。
秦老先生等王二顺感叹完,不接话了,一双眼睛灼灼地盯着王二顺问:“后面的故事,你还知道吗?”
王二顺摇头,儿子幡然悔悟,痛改前非,对母亲尽了孝道了,难道还有下文?
秦老先生嘴角微微泛微笑意:“儿子回家很孝顺母亲,过了没两天,已经几年没有音信,在外地做大生意的的舅舅回到家里认姐姐来了。姐弟两个抱头痛哭,舅舅对儿子的孝顺大为感动,给儿子留了足够他花几辈子的钱,要让他一辈子享福。”
秦老先生感叹连连:“故事的最后,儿子不再穷困,跑了的媳妇也带着孩子回来了,夫妻两个一道供养老人至百年之后。他们的儿子,在他们老了之后,也很孝敬他们。”
“想想有时候,真的是一念兴家,一念灭门。你想如果他不孝敬母亲,他舅舅回来知道了,能饶得了他?有时候真提一念成神,一念坠魔啊。”
这秦老先生难不成也看网络小说?连一念成神,一念成魔都出来了。
王二顺转眼又一想,却明白了,这个梗几百年前就有了。
以前的忠臣、孝子,那可不管他生前过得多凄惨,死后可都是能封神的。至于做坏事,那当然就是魔头了,哪怕生前得意,死后也是要到地狱受苦的。
王二顺叹息一声:“生活不是故事。没有那么多有大能耐的舅舅。有时候如不放手,也只能是与之同坠,没有那么多的翻转。”
他话说完,忽然间一醒,忙不说话。
这时听到秦老先生狠地一拍书本:“现实中也没有那么多孝子!久病床前无孝子!”
这位老人不像身上有病,倒像是心里有病了。王二顺也不跟他争执,只静静地坐在一旁。
这时秦三先生到老先生旁边,轻语安慰几句。
他之后抬起头一问王二顺:“母亲重病花了所有的积蓄,现在还是过世了,你有没有后悔这一趟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