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网址:matcheez.com
字:
关灯 护眼
匹奇小说网 > 大明,本来想摆烂,结果系统来了 > 459、摊丁入亩、耗羡归公
推荐阅读:

459、摊丁入亩、耗羡归公

打仗你们不行,民心与名声也不行,你们还有啥?

“要不要土地归为国有呢?”朱楩心里一动,要不要再接再厉?

可想了想他摇摇头,算了,再继续下去,百官就得疯了。

而且连天下百姓如今也应该无法理解吧?

一旦土地归为国有,就不用再担心土地兼并问题了。

当初王莽就想这么做过,结果不但世家反对,连百姓们也一样怨声载道,可谓是得罪了所有人。

那是百姓不明白,国家又不会与民争利,最后还不是会给他们种地。

这可以避免土地兼并的情况发生,保证了百姓绝对有地种的基础。

但是短时间内,恐怕还没人能明白啊,还以为是他贪婪的,想要夺走百姓的土地。

却不明白,那些世家、地主士绅,才是真正要夺走他们地的人。

所以就说王莽才是真的莽,朱楩很多时候都要收敛一点。

王莽可是顶着巨大压力,把天下土地归为王田,私人不得买卖。

除此之外王莽还废除奴隶制度,改为雇佣制度。

还有政府控制物价,防止商人操纵市场。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照成本购买,反之则由政府卖出,防止物价上涨。

以及如果有人家因丧葬或祭祀需要,可以向政府贷款,只需归还本金,不收利息。如果因从事农业、商业生产向政府贷款的,政府收取纯利润的十分之一做利息。

更不用说王莽在教育、祭祀、法律、音乐、漏刻、建筑、历法、度量衡、车辆制作等各方面也有革新措施了。

还有王莽时期针对周边列国各民族的态度上,也很有趣。

王莽先是一改西汉自昭宣以来建立的平等友好关系,以天无二日,土无二王为由,将西域各国的王改封为侯,从而引起了西域诸国的普遍不满。

之后王莽派严尤出兵,征服了高句丽,将其改名为下句丽。

还有匈奴。

匈奴正是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,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,也正是当时蒙古草原的主人。

自汉宣帝以来,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,在呼韩邪单于穷困来降时,汉王朝仍将匈奴视为对等的大国,并且发给匈奴印信,文字是匈奴单于玺,其下诸王之印信为‘汉某某王’,以表示待以客礼而不是作为汉王朝的臣属。

结果到了王莽时期,他命使臣收缴西汉时发给的‘匈奴单于玺’,而代之以‘新匈奴单于章’,不但在匈奴前加以新字,且以章代玺,表明王莽试图降低匈奴单于的政治地位,将匈奴从前与汉天子的平等关系降为与王莽新室诸王同样的地位,从而使匈奴成为新室的附庸。

可谓是一点都不把人家匈奴放在眼里。

说狂妄也好,说目空一切也罢。

王莽他是真的莽啊。

难怪后世网民都乐此不疲津津乐道的,传说王莽乃是穿越者。

因为那可是公元前后那几年发生的事,距今足有两千年啊。

你把红色旗帜带到了西元前可还行?

谁说王莽不是穿越者,朱楩都不答应。

他都比我猛,你说他不是穿越者?那我也不是。

总之,文武百官一直到下朝都还是晕晕乎乎的。

陛下这又搞了个大动作啊。

朱楩同时让人传令大明官报,让负责官报的两个哥哥润色,火速发报然后传达天下。

这是要抓紧时机立刻落实下来,以免夜长梦多。

等全天下人认了新政策,不怕百官和世家还能起什么风波。

至于朝廷要具体怎么实施下去,包括新的税收政策怎么搞,还有养廉银子与火耗归公等问题如何去算。

不是还有朱桢这位监国在吗。

朱桢:有种上了贼船的感觉。

不光是朱桢,如今连朱元璋都成了朱楩的常务副.手。

朱元璋如今算是真正明白了,朱楩当初说的,所谓的他的时代大船是什么意思了。

哪怕还未见识到所谓全世界的新面孔,他也先见识到了新时代的到来。

这一项项政策改革,不可谓不让人惊心动魄。

朱楩从登基以来,才不过一个来月,就已经接连推出数个闻所未闻的政策。

可偏偏这些都是利民利国的利好政策,朱元璋不但没有半点担心,反而无比支持。

只要是为了百姓,就是得罪了百官,得罪了所有世家,又有何妨?

他在乎吗?信不信把你们全族屠了?看看谁怕谁。

这可是洪武大帝,他支持朱楩还来不及,又怎么会担心。

所以也没有百官敢来找太上皇求情阻止新皇。

开玩笑,他俩是一头的啊。

那得是多想不开,多作死。

同时因为朱楩明白信息的重要性,以及舆论的影响有多大。

于是朱楩自上位以来,就很重视大明官报。

明明明朝早就有自己的报纸了,可朱元璋却没有利用起来。

朱楩也因为知道大明有自己的官报,所以从未想过私自开设报纸。

这不叫发明,而是叫抄袭,何况没有官府批文,私自开设抵报可还行?

咋地,你想学黄巾起义,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是吧?

不说朱楩之前有没有那些权力,他当时想的可是低调发展偷偷发育,没想那么高调的。

全是思伦发那个老东西,非得搞什么定边之战,朱楩以十数万人打败了六十多万敌军,这才一下子出名的。

不然他可能还猫在云南等老头子仙逝呢。

话说回来,朱楩一口气把两个哥哥,还是两个颇有才情文学的十一哥跟十六哥丢到大明官报,还真是适合他们两人。

如今朱椿与朱栴在报馆里面,每日率性而为泼文洒墨,终于可以尽情发挥他们所擅长的领域。

就是有的时候他们的文有点太深奥了,到处都是据典引经,文是真够文的,也太文绉绉了,就不怕百姓能不能听懂?

“我的十一哥和十六哥唉,你们别只顾着显摆你们肚子里的墨水,也给我考虑考虑啊。这大明官报是要通传天下的,你们觉得到了云南,有几个人能读懂?能认识字就不错了好吧。给我修改一片白话文,”朱楩这一日来到了报馆,在看到最新一期的报纸模版时,直接傻眼了。

他倒不至于看不懂,但是看起来也一样有晦涩难明的地方。

他都怀疑这哥俩是不是天天捧着四书五经在那里一边翻一边写的。

“这不是很好吗?这文风,颇有大家风范,”刘三吾却持反对意见。

大明官报本来就是由翰林院的文生官员负责的,而刘三吾正是翰林院大学士。

虽然现在大明官报由两位王爷接手了,可听说陛下来了,他还是赶紧前来迎驾。

朱楩没好气的看着这个倔老头儿,见他还在那里摇头晃脑,品评那些文章,说道:“朕是要让天下百姓知道朝廷的政策是怎么回事,要让他们理解咱是为他们好,更让他们知道今后朝廷是站在他们这边的,连当地官员也要遵从朝廷政策,免得再发生之前杭州知府欺上瞒下独断专行横征暴敛的事。”

“可是现在别说百姓能不能看懂了,就连朕。不是,怕是连地方读报的人都不懂那些典故,还怎么让百姓明白其中道理?很多时候,不是你文化水平高就行了,要让别人能明白你的意思,这才是关键。”

朱楩差点说漏嘴,他是真的对吟诗作赋这一类不擅长啊。

朱椿与朱栴对视了一眼。

“那就遵从陛下安排吧。”

哥俩倒是好说话。

一个蜀秀才,另一个也是书生文人的风范,看起来就好欺负。

呃。

于是按照朱楩的要求,两人又带领翰林院的一众官员,开始翻译出一篇白话文,然后只等以活字印刷刊印出来,再发往全国各地。

印刷术乃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,到了北宋更是开创出了活字印刷,比德国的铅活字印刷术早了几个世纪。

而且在北元的时候,元代王祯还创制了木活字,以及发明了转轮排字。

到了明朝,如今用的乃是铜活字,至少进行排版,很容易就能批量刊印册子。

如今包括罗贯中的那些,民间都能大批量生产,更不用说朝廷要印刷报纸了。
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