寇准心中暗喜,便顺水推舟地说:“知子莫若父,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,就请决定吧。”
第二天,宋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,改封寿王,后立为皇太子。
宋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,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,争着看皇太子,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“少年天子”,宋太宗听后很不高兴,问寇准:
“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什么位置?”
寇准连连拜贺说:“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,这是国家的福气。”
宋太宗恍然大悟,赏寇准对饮,大醉而罢,此后宋太宗更加依重寇。
有人给宋太宗献了个宝物:一通天犀,宋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,一条自用,另一条赐给了寇准。
至道三年,宋太宗驾崩,太子赵恒继位,即宋真宗,寇准任尚书工部侍郎,宋真宗很早就想让寇准做宰相,担心他性格刚直,难于独自担任。
辽国乘宋主新立,更加频繁地骚扰边境,咸平二年,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,俘宋并代都部署康保裔,大掠而还。
咸平六年,辽军再侵高阳关,宋军副都部署王继忠又被俘降辽,这两次战争极大地震惊了北宋朝廷。
景德元年,边境告急文书频传,说辽军又要大规模入侵了,这年六月,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准为相,毕士安说:
“寇准天资忠义,能断大事,志身殉国,秉道嫉邪,眼下北强入侵,只有寇准可以御敌保国。”
八月,寇准与毕士安同日拜相,景德元年,寇准以集贤殿大学士的官职排在毕士安之下。
九月,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,率20万大军,从幽州出发,浩浩荡荡,向南推进。
辽军由威虏军攻定州,被宋兵阻击,便把兵锋转向东南,当辽军南下,“急书一夕五至”的时候,北宋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大多惊惶恐惧。
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,主张迁都金陵,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,提议迁都成都。
他们主张用躲避辽国的办法,应付辽国的入侵,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,更表现得惶恐不安。
只有寇准与毕士安坚决主张抵抗,当宋真宗问他们的意见时,王钦若、陈尧叟二人正好在场。
寇准心里明白,迁都之议就是他们提出的,但他却假装不知,对宋真宗说:
“谁是替陛下筹划这个计策的人?他的罪可以杀头,现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,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,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,敌人自然而然就会逃跑。
不这样,那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,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,使敌人困乏疲惫。
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,我们有必胜的把握,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,到楚、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?
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,敌人乘势而入,天下还能够保住吗?”
寇准的意见终于阻止了妥协派逃跑避敌的主张,为了消除王钦若对宋真宗的影响,寇准把他从宋真宗身边调到天雄军前线去防辽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