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前就听说,今年过年,冯举人要在村里搭个戏台,还要请戏班子来唱戏。估摸着应该就在今天了。
不然,即便其他人都出去串门子了,周氏和夏玉娇也应该在家的。
姜氏和夏有田都觉得松了一口气。
两人急急忙忙把新麦种和新菜籽都拿了出来。
姜氏把新麦种分成了分量差不多的两份,放进了两个闲置的咸菜坛子里,封好了坛口,小心翼翼地把其中一坛藏进了壁橱里,另一坛塞进了姜氏的嫁妆箱子里。
藏好了新麦种,姜氏又翻箱倒柜地,找出来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旧篮子。
她在篮子里铺上了两层碎布头,又在碎布头上面,塞了许多稻草,把个篮子装饰得特别适合放点鸡蛋什么的。
然后,姜氏把两种新菜籽,分别用干净的麻纸包了起来,还在麻纸外头,裹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油纸。一连裹了五六层才停手。
姜氏把两个油纸包放进了篮子里,又拿了个粗瓷大碗,倒扣在油纸包上头,最后将篮子挂在了房梁上。
这一番操作,看得夏稻花眼花缭乱。
见夏稻花不错眼珠地盯着自己,姜氏十分不好意思,她笑着对夏稻花解释道:
“这样子可以防老鼠”。
夏家人似乎都接受了夏稻花仿佛遗忘了一切,甭管是什么生活常识,都需要重新学起的模样,没人对她提出质疑,相反,人人都对她很是耐心。
赶了半晌山路,姜氏也有些累了,见夏稻花没有提出新的疑问,就喊梨花帮忙,安顿几个孩子洗洗干净,睡上一会儿。
夏有田已经烧好了水,喊了孩子们过来洗漱,他自己也拿了个木盆,倒了大半盆热水来泡脚。泡着泡着,就打起瞌睡来。
姜氏好笑地把夏有田推醒了,拿了布巾帮他擦干净腿脚,让他上炕去睡。自己却仍然不肯休息,还在继续归置从娘家带来的东西。
除了孩子们的棉衣和新稻种,沈氏和王氏还给他们带了些吃食。
有紫苏叶和甜菜根腌渍的咸菜,有照着鲜族人的法子做的辣白菜,还有一大包炸丸子,和一大包拇指长的小黄鱼。
因为知道姜氏看重礼数,不是个会吃独食的,免不了要给婆婆和妯娌送一些,所以王氏特意做了豆腐丸子。
至于肉丸子,只让孩子们在姥姥家吃了个痛快,却没舍得给他们带回来。
姜氏没发现王氏的小心思。她一边归置着这些吃食,一边忍不住感慨大嫂对自己的亲厚,心里只觉得暖融融的。
收拾完了,姜氏觉得眼前都有些发黑。
但她都没敢脱衣裳,只和衣而卧,打了个盹儿。只怕婆婆和妯娌们没等到自己上门拜访,就先找上了门来。
这种基本的礼数,姜氏一直很是看重。宁肯自己忙些累些,从来都不肯做错一步的。
直到掌灯时分,夏家人才纷纷回来。
人群打开院子门的声响,惊动了原本就睡得不怎么踏实的姜氏,她匆匆爬起来,用一点冷水扑了扑脸上的印子,急急地理了理头发,确定身上的衣服都妥帖,才打开屋门。
夏家人兴奋地议论着冯举人遣人搭的那个高高的戏台,和远道而来的戏班子。虽然他们基本上听不懂台上那些光鲜亮丽的角色们,咿咿呀呀地到底在唱着什么,但这一点,丝毫不影响他们看戏的热情。